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血栓形成原因:是描述血栓在血管內形成的現象。血栓生成會導致血流受阻。造成的原因不只一種,當血管壁受損時,血小板及纖維蛋白會組成血塊以止血。
Star of life caution.svg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血栓生成
Arterial thrombosis causing cyanosis.jpg
右肢的急性動脈血栓生成造成肢端發紺。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
Vascular surgery
ICD-10
I80 -I82
ICD-9
437.6, 453, 671.5, 671.9
MeSH
D013927
[編輯維基數據]
血栓生成 (希臘語:θρόμβωσις;英文:Thrombosis)是描述血栓在血管內形成的現象。血栓生成會導致血流受阻。造成的原因不只一種,當血管壁受損時,血小板及纖維蛋白會組成血塊以止血。但即使血管壁沒有受損,血栓仍有可能生成。如果血栓離開原本的位置,隨血流進到其他地方,則稱為血行栓子[1][2]。
血栓可能發生於靜脈或動脈。靜脈血栓會導致上游組織鬱血,動脈血栓則會導致其供應組織缺血並壞死。如果血栓移行到其他地方造成栓塞,這樣的情形稱為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目錄 [隱藏]
1 症狀及徵象 1.1 靜脈血栓
1.2 動脈栓塞
2 成因
3 機轉 3.1 高凝固性血液
3.2 內皮細胞受損
3.3 血液亂流
4 分類
5 預防
6 治療
7 參見
8 參考文獻
9 外部連結
症狀及徵象[編輯]
血栓生成的症狀需視其影響的器官而定。
靜脈血栓[編輯]
主條目:靜脈血栓形成
靜脈栓塞可分為下列數種細項:
深靜脈血栓[編輯]
主條目:深靜脈血栓
深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深靜脈所產生的血栓。主要影響腿部的靜脈,例如股靜脈等。 造成深靜脈栓塞主要有下六三種因素:
血流過慢
血液過稠
管壁粗糙
深靜脈栓塞的症狀主要是組織腫脹,導致局部紅腫。
潘-史症候群[編輯]
主條目:潘-史症候群
潘-史症候群(Paget-Schroetter disease)是上肢血管(例如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 )遭堵塞所致。該疾病常發生於劇烈運動後,且年輕人較常發生。此疾病男性患者較女性為多。
巴-凱症候群(Budd-Chiari syndrome)[編輯]
主條目:巴-凱症候群
巴-凱症候群肇因於肝靜脈或下腔靜脈阻塞。病症為腹痛、腹水、肝腫大。治療方法多種,包括使用手術分流。
肝門靜脈血栓形成[編輯]
主條目:肝門靜脈血栓形成
肝門靜脈栓塞通常導因於胰臟炎、肝硬化、憩室炎或膽管癌。 肝門靜脈栓塞可能導致高血壓和阻滯血流輸往肝臟的血流。[3]
腎靜脈血栓形成[編輯]
主條目:腎靜脈血栓形成
腎靜脈栓塞會導致濾液減少,可用抗凝血療法治療。
頸靜脈血栓形成[編輯]
主條目:頸靜脈血栓形成
頸靜脈血栓形成可能肇因於惡性腫瘤、使用靜脈內藥物或是感染。
頸靜脈血栓形成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全身性敗血症、肺栓塞,以及是神經乳頭水腫。 [4]
病情通常在劇烈運動之後曝光,男人比女人易得此病。
動脈栓塞[編輯]
動脈栓塞大部分起因於粥狀動脈血栓生成(atherothrombosis),另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心房纖顫,心房纖顫造成血液流動阻滯。此外,心房纖顫的直流電路復律法(direct current cardioversion)也有很大的機會導致血栓形成,特別是進行超過48小時。
心房纖顫患者如未接受抗凝血治療,有5%的機會產生血栓。復律之後,血栓回經由大動脈的分支中推出。[5]
腦靜脈竇血栓[編輯]
主條目:腦靜脈竇血栓形成
腦靜脈竇栓塞(CVST)是一種罕見的中風,症狀包括頭痛、不正常的視幻覺、以及中風的所有症狀,例如半邊麻痺等。
腦靜脈竇栓塞可用X射線斷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以及核磁共振照影來診斷。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完全痊癒,死亡率約4.3%。[6]
中風[編輯]
主條目:中風
中風是腦部血流供應減少所導致的結果,可能肇因於局部缺血、栓塞、血栓或出血。栓塞性中風通常在動脈硬化的斑塊旁產生血栓,由於血栓是逐漸生成的,栓塞性中風通常發生的較慢。栓塞性中風通常可以分為兩大類:大血管性及小血管性,前者如頸內動脈栓塞、椎動脈栓塞或動脈環;後者影響較小的血管,如動脈環的分支。
心肌梗塞[編輯]
主條目: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肇因於冠狀動脈阻塞,而導致心肌缺養而壞死。如果沒有及時搶救可能會導致猝死。
其他[編輯]
肝臟移植經常導致肝動脈栓塞。[7]
動脈血栓也可能在四肢形成。[8]
如果細菌感染血栓形成的部位,血栓可能會分解掉。碎片會隨著循環系統(膿血症、膿毒性血栓)轉移到全身各個部位。
而未被感染過的栓塞也可能脫落而進入循環,最後完全阻塞血管,可能導致組織壞死,即為梗塞。
大部分的血栓會被分解,而使血管再次暢通。
---------------------------------------------------------------
最佳解答: ※、血栓形成在活體的心臟或血管腔內,血液發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體質塊的過程,稱為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這個過程中所形成的固體質塊稱為血栓(thrombus)。 血液中存在著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統和抗凝血系統(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在生理狀態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斷地被激活,從而產生凝血酶,形成微量纖維蛋白,沉著於血管內膜上,但這些微量的纖維蛋白又不斷地被激活了的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所溶解,同時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也不斷地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所吞噬。上述凝血系統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的動態平衡,即保證了血液有潛在的可凝固性又始終保證了血液的流體狀態。然而,有時在某些能促進凝血過程的因素作用下,打破了上述動態平衡,觸發了凝血過程,血液便可在心血管腔內凝固,形成血栓。 ※、血栓對機體的影響 血栓形成能對破裂的血管起堵塞破裂口的作用,阻止出血,這是對機體有利的一面,如胃十二指腸慢性潰瘍的底部和肺結核性空洞壁,其血管往往在病變侵蝕時已形成血栓,避免了大出血的可能性。然而,在多數情況下,血栓造成的血管管腔阻塞和其他影響,卻對機體造成嚴重的甚至致命的危害。 1.阻塞血管動脈血栓未完全阻塞管腔時,可引起局部器官缺血而萎縮,如完全阻塞或引起必需的供血量不足而又缺乏有效的側支循環時,可引起局部器官的缺血性壞死。如腦動脈血栓引起腦梗死、心冠狀動脈血栓引起心肌梗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引起患肢壞疽等。靜脈血栓形成後,若未能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則引起局部淤血、水腫、出血,甚至壞死,如腸系膜靜脈血栓可導致出血性梗死。肢體淺表靜脈血栓,由於靜脈有豐富的側支循環,通常不引起臨床症狀。 2.栓塞在血栓未和血管壁牢固粘著之前,血栓的整體或部分可以脫落,形成栓子,隨血流運行,引起栓塞。如栓子內含著細菌,可引起栓塞組織的敗血性梗死或栓塞性膿腫。 3.心瓣膜變形心瓣膜血栓機化,可引起瓣膜粘連,造成瓣膜狹窄,如在機化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而後瘢痕收縮,可造成瓣膜關閉不全,見於風濕性心內膜炎和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4.微循環的廣泛性微血栓形成,即DIC,可引起全身性廣泛出血和休克。
參考資料:
http://www.511511.com/new_zt/xueshuan/newshow.asp?id=1060&mnid=9327&classname=疾病概述&uppage=/new_zt/xueshuan/index.asp
匿名使用者 · 12 年前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